Wine 始于 30 年前的一个业余爱好项目,当时 Windows 3.1 及其 16 位 API 出现了。在一个简单的“Hello World”程序之后,它很快就成功地让Solitaire运行起来。在 Windows 95 中,Wine 必须支持新的 32 位 API,并很快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成功,因此 Corel 从 1999 年到 2000 年投资了 Wine 的进一步开发,将其用于当时流行的 Wordperfect。
与此同时,进一步的开发瓦解为商业分支,这吓跑了许多开源开发人员并阻碍了进展。Wine 于 2006 年被 Google 复兴,因为当时 Wine 作为 Linux 版本 Picasa 的兼容层。因此,Google 保留了将 Picasa 完整移植到 Linux 的计划。
Wine不是像 Qemu 这样的模拟器,也不是像 Virtualbox 这样的虚拟化环境,而是一个旨在在 Linux 上模拟 Windows API 的运行时环境。这个API映射并不完整,但是足够全面,可以让很多Windows程序在Linux桌面上运行
在wine模拟器环境下可以运行众多的windows软件,比如QQ、微信、office、PS、CAD、等众多常用软件,老版本的 Windows 程序在 Wine 下比新版本运行得更加稳定更好。
Wine 8 算是一个开发里程碑,并支持更多当前的程序和游戏,这是通过将 Wine 模块转换为某些游戏所需的“可移植可执行文件”格式来实现的。此外Wine 现在可以在其 64 位环境中运行 32 位程序,而无需在系统上安装 32 位所需的所有库。
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一个linux系统并更新或安装最新版本的wine程序,试试在linux系统下使用windows软件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。
